饮鸩止渴的成语故事典故,饮鸩止渴的意思是什么

饮鸩止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,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,它不仅丰富了了我们的知识,而且还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,那么饮鸩止渴的故事典故和意思是怎样的那?下面就和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
一、饮鸩止渴的故事典故和意思

饮鸩止渴的成语故事典故,饮鸩止渴的意思是什么

【拼音】: yǐn zhèn zhǐ kě

【解释】: 鸩:传说中的毒鸟,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。喝毒酒解渴。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。

【成语故事】:东汉时,担任过廷尉的霍谞,从小勤奋好学,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,在当地出了名。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,在郡里当官。由于他秉公执法,得罪了一些权贵,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,从而押到京都洛阳,关进监狱。宋光下狱后,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。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,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。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,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,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。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,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,为舅舅辩白。信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,一向奉公守法,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。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?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,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?如果这样的话,还没有进入肠胃,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。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?”梁商读了这封信,觉得很有道理,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,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。不久,宋光被免罪释放,霍谞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。

推荐阅读:有脚阳春游刃有余映月读书引锥刺股

二、故事推荐:悬空寺的包容

山西大同的悬空寺,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。它上载危崖,下临深谷,背岩依龛,不仅外貌惊险、奇特、壮观,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,以“奇、悬、巧”三绝而闻名于世。

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智慧而闻名,独特的“三教合一”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。它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,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,以及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,竟然得以一千五百多年保存完好,未受丝毫损害,堪称奇迹中的奇迹。

最高处的三教殿,并不宽敞的空间中,正中端坐着慈和安详的佛祖释迦牟尼,左边是微笑谦恭的儒家始祖孔子,右边是清高豁达的道教老子李耳。千百年来,他们一殿相处,友好和谐,教化世人,开悟人生。而全寺八十多尊神像中,还有尧、舜、禹,以及关云长,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,却又和谐共处。

在历史的变迁中,三种宗教都经历过很多大浩劫。无论是北魏光武帝灭佛,还是孔教和道教的起伏,让许多寺庙都惨遭毁灭,但是悬空寺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。

对悬空寺而言,虽然名为“寺”,却佛道儒三教合一,时僧时道,僧道融合。除去建筑的智慧,悬空寺能够流传一千五百多年的原因,也许正在于它包容并蓄、虚怀若谷、囊括四海的文化特性吧。

好了,关于饮鸩止渴的故事典故和意思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,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,同时希望大家了解了饮鸩止渴的故事典故和意思后,可以知道更多的故事,并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。